遗传学亲子鉴定的发展
学科研究者首先采用染色体多态性来鉴定亲子关系。
在80年代,医学科学家首次使用染色体多态性来进行亲子鉴定。染色体多态性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微小染色体形态变化,这种多态性可以是遗传的。该技术通过识别染色体的形态来确定亲子关系。然而,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受技术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,不能完全令人满意。
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亲子血型鉴定奠定了基础
根据19世纪末确认的孟德尔遗传规律,人们认识到人类血型可以遗传给下一代。因此,某些血型的父母的孩子也会有相应的血型,为亲子血型鉴定提供了基础。检测更多的血型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。如果血型检测结果显示没有遗传关系,则可以得出否定亲子关系的结论。然而,遗传关系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确定亲子关系。
血球抗原被用于亲子鉴定。
在20世纪70年代,人们发现白血球抗原可用于亲子鉴定,准确率为80%。结合血液检查可以提高准确度。
DNA检测和遗传学广泛应用于亲子鉴定。
目前最常用的亲子鉴定方法是DNA分型鉴定,可以使用血痕、头发、口腔细胞等样本进行。通过检测十几个DNA位点,如果所有位点一致,则可以确定亲子关系;如果有三个以上位点不同,则可以排除父母-儿童关系;如果有一两个位点不同,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性,并添加其他位点进行检测。一个人有23对(46)染色体,每对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,通常一个来自父亲,一个来自母亲。如果在一个DNA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中,一个与母亲相同,另一个应与父亲相同,否则会产生疑问。
声明:部分内容来源网络,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,所使用的图片、文字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,不代表瑞鉴基因官网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